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粮库公司)以“制度+科技+实践”为抓手,创新推行“阳光储粮、智能管粮、科学护粮”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桂林粮库公司仓储保管班通过制度重构、科技赋能、设备改造,实现绿色储粮率同比增长34%,获评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四星级粮库”。这支被誉为“大国粮仓守夜人”的基层队伍,用专业化管理书写了“清廉粮仓”的生动实践。
从“经验管理”到“制度铁律”:三级体系织密安全防护网
桂林粮库公司的仓储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新变化。过去依赖老职工经验的粗放管理模式,正被“基本制度-专项细则-操作手册”三级管理体系取代。面对出入库、通风、控温等关键环节的管理盲区,仓储保管班以《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为核心,配套出台《粮食出入库现场管理制度》《储备粮管理实施细则》等23项细则,将岗位权责细化到每个操作步骤。“现在新人上岗培训效率显著提升了,就像有本随身携带的操作百科。”仓储保管班长李师傅展示着最新修订的《粮情检查处置流程规范》说道。这套标准化体系不仅规范操作,更创新AB岗互监机制。在一次普查中,保管员小刘通过交叉检查发现某廒间粮温异常,正是得益于制度赋予的监督职责。
从“传统储粮”到“科技赋能”:绿色矩阵重塑行业标杆
在桂林粮库公司34号仓的监控室里,保管员小陈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粮温检测系统实时调取粮堆各层数据,为储粮安全保驾护航。这里曾是负压通风技术的“重灾区”:底层粮温异常、水分梯度超标、霉变隐患频发。仓储保管班以问题为导向,在全库开展三大技术攻坚,一是控温革新,采用发泡聚氨酯改造仓房,将夏季仓温控制在25℃以内,较传统仓型降低40%;二是气调创新,充氮气调储粮覆盖率达65%,化学药剂使用量下降32%;三是智能升级,自主研发内环流控温系统,冬季蓄冷+夏季制冷实现全年恒温。
这些技术组合拳带来显著成效:2024年储粮事故零发生,宜存率保持100%,出库优质品率提升23%;年节约人工成本超50万元,能耗费用下降18%,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安全”的双赢。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革新”:微改造破解行业难题
公司仓储保管班对34仓通风系统改造首创的“正压均衡送风+地上笼均风”装置引人注目。这个看似简单的改造背后,是长达半年的技术攻关。首先是发现负压通风导致底层粮温梯度达6℃/m(国标≤3℃/m)的问题,然后通过逐层扦样检验进行实验验证,发现中下层水分增加1.2%-2.5%,最后通过方案优化,增设28㎡地上笼,调整通风策略至分层控温。改造后效果立竿见影:底层粮温梯度回归正常,脂肪酸值稳定在40mgKOH/100g以下,霉变粒从3.2%降至1.0%。仓储保管班并未止步,又相继发明仓内折叠置物架、可拆解挡粮门等实用工具,用“微改造”解决大问题。
从制度重构到科技赋能,从问题导向到主动创新,桂林粮库仓储保管班用三年时间完成蜕变。正如班长李师傅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粮仓,更是国家的粮食安全。”未来,桂林粮库公司将持续深化“数据廉洁”“绿色储粮”等实践,为打造“中国饭碗”的广西样板贡献智慧力量。
供稿供图 | 常龙飞
编辑 | 李婷
审核 | 罗雯 覃咏梅 张秉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