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粮收购过程中,受天气、晾晒场地等因素制约,传统晾晒方式弊端凸显,烘干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因天气等因素导致的粮食晾晒难题,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而且还能提升粮食质量,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崇左市宁明县春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历经十年探索,创新应用水稻烘干技术,已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精准把控烘前环节,筑牢品质安全防线。一是坚持收割源头指导。积极引导农户在每天上午9点田间雾水消散后再进行收割,并尽量避免收割成熟度不足的稻谷,减少因过早收割或带露水收割导致稻谷在存储阶段脂肪酸值升高,从而影响粮食品质问题。二是创新使用预处理技术。重点在稻谷收购进厂后、正式烘干前采用先进的清理筛去除稻谷中秸秆等大杂,避免因残留杂质过高引起粮堆发热,影响存储安全。三是科学开展场内调度。重点控制单日收购量不超过日烘干能力上限,对于当天进场的湿稻谷,做到当天烘干完毕;对于无法及时安排烘干的湿稻谷,做到立即卸车摊薄晾放(粮堆高度≤1米),并迅速实施管道通风,有效防止因积热导致黄粒米及脂肪酸值超标,避免稻谷品质降级。
精细控制烘干过程,稳定稻谷品质核心。一是坚持精准控温。创新温度控制工艺,选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混流烘干机保持恒温干燥,将烘干热风温度稳定控制在45–55℃区间,避免超温导致的稻谷外干内湿、爆腰增多和整精米率下降问题,以及低温导致的延长烘干时长、增加能耗和产生储粮隐患问题,同时稳定控温将有助于实现绿色节能降耗目标。二是推行定期校准。坚持推行“2塔1清、1塔1校”制度,每完成2-3塔作业后彻底清理积粉,并在每塔作业中使用量杯式水分测定仪与烘干塔自带测定仪做数据比对,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三是实施充分冷却。坚持执行烘干冷却制度,稻谷烘干后在塔内经过2小时热风循环冷却,待手感凉透后再卸料出塔。这一制度将有效避免热粮因遇冷而产生裂纹和结露,进而显著降低加工碎米率和霉变风险,切实提升粮食市场竞争力。
精心做好烘后储存,实现长期优储保鲜。一是严格入库质验。坚持做到稻谷入库前逐批检验,确保水分含量(籼稻≤13.5%、粳稻≤14.5%)、杂质含量(≤1.0%)符合标准,无发热霉变,而对于不合格粮食,要经过整理达标后,方可入库储存。二是实行分类储存。按稻谷品种、等级分类存放、标识清晰,并采用散装堆放方式,堆形平整规范,便于通风管理和温度监测,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三是应用科技保粮手段。建立粮情定期检测制度,实时监测温、湿度变化并及时处置异常。综合运用机械通风与制冷控温技术,保持仓内清洁干燥,将粮温控制在25℃以下,同时落实防虫、防鼠、防雀措施,全面提升储粮安全性和品质延续性。
通过上述烘干技术的推广应用,春来好合作社在粮食烘干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有效降低烘干成本,提升粮食生产经济效益,而且还实现业务量逐年攀升与规模扩大,满足当地粮食产后处理需求。为保障烘干核心业务稳定运行,合作社积极拓展服务链条,现已覆盖育秧、插秧、田间管护、收割、收购、大米加工和销售等全环节,成功贯通烘干业务上下游,实现产业链有效延伸。目前,合作社正通过持续引进创新烘干技术、加强设施建设,在规模化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迈进,为保障地方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供稿供图 | 劳素盈 黄琦锋
编辑 | 李婷
审核 | 罗雯 宋学新 张秉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