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港市围绕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锚定建设“中国生态富硒港”战略目标,创新构建“良田保护、质量管控、延链创牌”三维发展体系。富硒大米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区首位,不断擦亮富硒大米产业金字招牌,推动大米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促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新提高。
一、守牢产能根基,以稳定供给夯实粮食安全底盘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确保“产得出、供得上”。一是构建“富硒土壤-优质稻种-生态种植”三位一体技术体系,整合富硒土地资源,依托土壤检测中心开展土壤和农产品样本分析。采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富硒农场(大户)”模式,提供优质稻种,推广节水灌溉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引导龙头企业创建富硒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如港南区布山谷富硒优质稻产业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模式实现规模连片种植,提升稻米品质。二是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创新实施“五个统一”托管模式,通过统一品种、育秧、耕种、管理、收购,实现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以上。2025 年早稻种植面积达 156.58 万亩,全年种植规模的稳定为国家粮食产能提供了坚实支撑。三是建立智慧化生产机制,创新应用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水稻生产无人驾驶、智能控制、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建成广西首个水稻无人农场——益农水稻智慧农场,智慧化生产破解了劳动力短缺难题,确保粮食生产“不违农时、不减产能”。2024 年全市稻谷产量达 126 万吨,其中富硒稻占比超 70%,以规模化、智能化生产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产能屏障”。
贵港市某米业公司大米加工智能化生产线。
二、严守质量底线,以安全可控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吃得安全” 是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一是推行动态化风险分级体系,创新“品种+风险+信用”监管机制,对高风险的,动态增加检查频次,动态调整抽检频次,动态调整企业信用登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活动,实现风险分级动态化。二是推行精益化标准管控体系,指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将“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融入日常管理;针对抽检不合格的,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强化重金属防控,指导企业构建镉含量“原料准入+出厂必检”双控体系,制定严于国标的内控标准,建立超标产品应急处置预案并实施三重自检合格放行制度;组织“标杆企业实地研学”活动,采用观摩讲解+研讨交流模式,促进质量管理经验转化与能效提升。三是推行协同化跨域监管体系,建立“跨科室+跨部门+跨区域”三联执法机制,协调内部科室实施无缝监管,会同农业、海关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组织市县两级交叉检查,着力解决执法尺度差异大、违法事实认定难、行政处罚落地难等突出问题。督促食品销售者、餐饮服务提供者严格进货查验倒逼生产主体强化质量管控,保障大米质量安全。2021年以来,贵港市大米监督抽检不合格率实现四连降,富硒大米产品以过硬品质占据全区市场首位,不仅让群众吃得放心,更以“安全可靠”的供给巩固了粮食安全的民心根基。
三、增强产业韧性,以延链创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三大工程”,加快构建品牌建设体系,逐步健全富硒农产品认证、产品包装、商标注册、品牌宣传等富硒产业开发体系。实施认证增值工程,依托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湾区认证等培训、指导,“贵港富硒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东津细米”获国家地理标志双认证,累计培育“桂字号”区域公用品牌2个,翼王香富硒米、壮园富硒红黑米等富硒认定产品4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实施立体传播工程,创新“节庆营销+云端展销+体验营销”模式,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活动开展富硒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打造“贵港甄选”城市公共品牌,建成官方电商平台“贵港云商城”,在广东珠海市2024年“桂字号”贵港富硒米产销会实现意向签约1.16亿元。实施三产融合工程,开发富硒米糕、米饼等深加工产品,融合文旅发展特色稻虾养殖等,带动产业附加值提升40%,以产业活力增强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
供稿 | 谢雨帆 李珊珊
供图 | 谢雨帆
编辑 | 李婷
审核 | 罗雯 宋学新 张秉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