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报道

丰富食物“资源库” 唱好农业“山海经”——福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的经验启示

2024-05-15 15:34     来源:新华社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

走进今日八闽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飘香,大海上渔排纵横……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进行着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创造性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

30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破解粮源局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观念引领: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就沉到一线展开调研,当地耕地的稀缺与山海资源的丰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少、产量低,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习近平同志从“山”与“海”的辩证角度鲜明提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何为“大农业”?

习近平同志深刻揭示其中内涵:“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

唤醒沉睡的山海资源!

习近平同志指出:“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在传统以粮为纲观念中,山多地少是绝对劣势;而随着观念转换到大食物观视角,劣势却成为了独特的优势。耕地给予不了的,海洋来给、山林来给……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情回忆道:“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这么一算,福建虽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来源就多了。”

在福建工作期间,从沿海到山区,从地市到省里,习近平同志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牵挂着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宁德大黄鱼、古田食用菌、福安坦洋工夫茶、平和琯溪蜜柚……习近平同志关心和指导过的八闽“土特产”,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

——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指导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山林之变;注重乡土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服务下乡,总结推广“科特派”制度。

——协调统筹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指导厦门偏远山村种植茶树“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致力破解宁德食用菌产业中出现的“菌林矛盾”,推动菌草技术发展;在南平炉下镇调研时,嘱托“要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

——让群众“吃得好、吃得放心”。为破解福州群众“吃菜难”问题,推动郊区建立“菜篮子”基地、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大力推行“农改超”,在全国率先开展“餐桌污染”整治……

2001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在总体思路中贯彻大食物观,用有力措施推动大食物观落地落实。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的“大食物观”不断丰富发展,指引“三农”工作走向: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观念引领变化,坚持必有所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福建践行大食物观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走俏市场,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多元。

空间拓展: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耕地以外,我国还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

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30多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大力实施“山海田”战略,努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吃得饱,粮食是基础——

东游镇发展现代化玉米产业,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一个缩影。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努力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真金白银”稳粮惠农,建成高标准农田超千万亩,2023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

科学开发,向森林要食物——

广袤的森林,不仅让福建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份,同样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能够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蔬菜、菌菇、动物蛋白等。

在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为科学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提供了清晰指引。

林下空间是福建人的第二块“耕地”。福建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油、林粮、林果等多个系列的森林食物,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耕海牧渔,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蔚蓝的大海,是蕴含着富饶海洋物产、丰美优质蛋白的“海上粮仓”。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在习近平同志指导和推动下,福建积极建设海上牧场,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加快渔业产业发展,努力做好海洋开发保障粮食安全大文章。

如今,不仅是大黄鱼,“东优一号”“西盘鲍”“绿盘鲍”等几十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耐高温“福参1号”等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也陆续实现突破,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大幅攀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福建省海水养殖产量近58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大黄鱼苗种产值达到2.37亿元,鲍鱼苗种产值超过28亿元,牡蛎苗种产值4.44亿元,海参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

“舌尖上的安全”不容有失。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对“餐桌污染”治理作出系统性、整体性批示。福建也成为全国率先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近年来,福建省主要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产地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加工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都稳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质量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的农业综合开发,从根本上讲,一是寻求大农业的广阔阵地,这就是农业的多层次开发;二是追求大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向农业的深层次进军。

“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强调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农民种什么、养什么,跟着市场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多年来,福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食物”成长为“大产业”,不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福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全省累计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3000多件,居全国第一位。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

行走在八闽大地,处处能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力量。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国家发展大计,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是观念的变革、空间的拓展、资源的挖掘,更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实践。

放眼未来,践行大食物观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来源 | 新华社
编辑 | 李远兴
二审 | 吴鑫凤
终审 | 邹高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