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近年来,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粮减损的重要论述,积极开展绿色储粮技术研究,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新路子,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新成效。
一、加强技术攻关,构建绿色储粮技术体系
聚焦广西高温高湿气候特点,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联合科研小组,开展第七储粮生态区绿色储粮新技术研究,重点围绕温湿水虫霉检测预警、S烯虫酯防护、硫酰氟局部霉菌防治、低温储粮等技术开展实仓应用测试和优化,构建基于粮情智能监测、绿色防护、储粮害虫综合防治和控温储粮的绿色储粮综合技术体系,推动节粮减损、提质增效。制定《储粮侦察兵智慧储粮技术规程》等企业标准,为广西、广东、湖北、甘肃、新疆等30多家储粮企业和单位提供有益借鉴。
二、更新基础设施,不断扩大绿色储粮仓容
加快绿色储粮仓容标准化建设,推广新型仓储设施设备应用,改善仓储设施性能,不断降低粮食损耗。截至2024年末,全区国有粮食企业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467万吨,应用制冷控温技术仓容311万吨,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95万吨,与“十四五”初期相比,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仓容综合增长44.5%。广西柳州黄村粮库公司作为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单位之一,通过实施“粮食低温储藏智能温控一体化系统研究”等项目,实现节约能耗20%,减少粮食水分丢失,2024年储粮周期内损耗率降至0.7%以内。
三、强化服务保障,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耗
加强技术宣传和指导服务,引导农户科学储粮,为农户配备科学储粮装具44.9万套,出台措施解决因储粮不当导致粮食损耗的问题,使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以下。在全区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41个,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需求匹配、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农民收割、清理、晾晒、烘干、运输、销售等一系列难题,降低粮食产后损耗。
供稿 | 李鹏航
编辑 | 李婷
审核 | 冯瑀 宋学新 张秉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